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安徽省电线覆冰厚度推算初探
王传辉, 姚叶青, 苗开超, 姚镇海, 刘承晓
干旱气象    2019, 37 (3): 500-.  
摘要298)      PDF(pc) (2080KB)(1527)    收藏
利用安徽省82个气象观测站自建站至2018年2月雨凇、雾凇、混合淞日数,15个观冰站覆冰厚度和海拔高度数据,通过建立覆冰厚度与凇日数之间的关系,推算安徽省82个测站30 a、50 a和100 a一遇的标准冰厚,最后利用地形对标准冰厚进行订正。结果表明:安徽省各重现期下的标准冰厚与雨凇、雾凇和混合凇总日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海拔高度与各重现期下标准冰厚呈指数关系;对海拔高于100 m的地区利用海拔高度对标准冰厚进行订正,可得到更为合理的安徽省各重现期下标准冰厚空间分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1987—2016年安徽省暑期体感温度时空变化特征
姚镇海, 姚叶青, 王传辉, 樊凡, 施国萍
干旱气象    2019, 37 (3): 454-.  
摘要352)      PDF(pc) (1230KB)(1557)    收藏
基于安徽省1987—2016年81个国家站暑期7、8月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差、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计算各站点体感温度,并分析其逐年变化特征。联合站点体感温度和DEM地形数据,建模并给出体感温度的空间分布;依据舒适度划分等级,得到安徽省暑期舒适度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安徽省近30 a暑期体感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与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最高最低气温差、平均风速呈负相关;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的上升,高低温差、平均风速的下降,使得体感温度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0.0224 ℃·a-1)略高于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0.016 ℃·a-1)。(2)体感温度随地形变化特征显著。沿淮部分地区与沿江大部平原地区普遍超过29.0 ℃;受海拔、植被覆盖、地形遮蔽效应影响,大别山、皖南山区大部体感温度低于27.0 ℃。(3)沿淮淮北、江淮大部、沿江等平原地区多为“较不舒适”地区;大别山、皖南山区均包含“最舒适”、“舒适”和“较舒适”地区。山区地形遮蔽效应与高植被覆盖为安徽省避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区域气候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近32 a安徽省风速、风向分布特征
王传辉1, 2,周建平1,周顺武2,张亚1,张脉惠1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2-0236
4. 西藏高原汛期不同等级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王传辉, 唐晓萍, 吴萍
J4    2010, 28 (4): 384-390.  
摘要1038)      PDF(pc) (1814KB)(1273)    收藏

根据西藏25个台站近37 a(1973~2009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以及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高原汛期(5~9月)不同等级降水日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高原降水主要由小雨和中雨组成,两者雨量相当,大雨不到降水总量的10%;(2)在空间分布上,高原降水日数与小雨日数相似,由雅鲁藏布江下游向四周递减,高原西北部最少;中雨和大雨由雅鲁藏布江流域向南北2侧递减;(3)在时间演变上,总降水日数与小雨日数在各季节分配均匀,而中雨和大雨则均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近37 a来,总降水日数和小雨日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具有准12~13 a的年代际周期;小雨日数呈减少趋势,而中雨呈增加趋势,总降水日数和大雨日数无明显增加和减少;(4)在降水日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上:总降水和小雨日数在雅鲁藏布江以及高原东部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而高原西北部以增加趋势为主。在高原大部分地区中雨和大雨日数以增加为主,中雨日数减少的地区主要位于高原南部边缘地区,而大雨日数减少的地区主要位于高原东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